我的首页

我的作品

展览展讯

我的相册

艺术资讯

推荐艺术家

媒体介绍

联系方式

评论文章

组织机构

显示内容
任道斌:黄宾虹的多元身份与启发民智思想

黄宾虹 篆书七言联句 67×33cm 1968年

革命者、出版人与艺术家

黄宾虹长寿的一生有过多种身份,例如反清斗士、编辑、学者、文物鉴定家、教书先生等,最后是书画家。从时间上讲,画家身份是黄宾虹一个比较靠后的身份。在青少年时代,黄宾虹的经历与普通人大致相同,20岁之前的黄宾虹受父亲影响,在金华选择了参加科考的道路。20多岁时,他离开金华回到了安徽歙县老家,多次到合肥、南京、扬州一些地方游学、习画写生,同时收藏书画印鉴。40岁后他才开始从文,在艺术领域的影响则是在他50岁后开始逐渐显现的。

在上海期间,黄宾虹以编辑出版、撰文谋生,也因此积累了成就。黄宾虹在国粹学报、神州国光社做编辑。一边编报刊、图书,一边撰写了大量文章。据王中秀统计,黄宾虹在上海时写了1000多篇文章,数量宏大。黄宾虹的文章篇幅都比较短,所用笔名也大不相同。黄宾虹从一个写手、编辑,逐渐成为学者,中年以后长期定居于比较重要的城市,如北京、上海,这是促成黄宾虹后续发展的动力之一。得益于大城市的生活,黄宾虹在各个时期的工作研究状况、研究内容有不同侧重。例如,上海时期黄宾虹从主要研究金石器物,到研究书画家的风格。在北京,随着接触到绘画作品实物越来越多,他在画史画论领域的研究逐渐展开,推动他的知识面、涉及面逐渐广博,在文化领域有着丰富的知识,对历史、文化、艺术、考古、金石方面都有建树。

曾经的革命者身份,使黄宾虹文人艺术之路的选择与近代社会的变化紧密相关。晚清以后,在沿海地区的城市,社会的主流风气、风貌越来越西化,艺术拥有更好的生存条件与空间。有了学问的名声之后,上海有许多美术学校、社团组织,就请黄宾虹到大学里、美术院校去教书,参加社团。

也因为社会生活西化的原因,黄宾虹认识到传统文化不能丢,需要发扬中国的国粹。他自己本身也喜欢文化艺术,对画论、理论相关书籍有做过大量的研究与分析。在上世纪20年代以后的国粹运动中,黄宾虹是把中国本土文化传统讲得比较多、分析得比较好的学者。前半生长期的文化积累,造就了黄宾虹的艺术高度。黄宾虹后来在书法绘画方面不断精进,这些研究是先期基础,帮助他加深了对绘画的理解、实现后续艺术创作质的飞跃。

以艺术精神启发民智的思想

黄宾虹在上海期间写了很多文章,都掺杂着一种启发民智的想法,期望用文化来唤醒民众。作为一个博大精深的时代文化精英,黄宾虹一方面拥有着广阔的知识,另一方面是他有一种民族情感,他认为,如果一个民族没有文化就会走向覆灭。黄宾虹坚信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、极具厚度。他也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了对自我文化传统的清醒认识,在坚持自己的同时也积极与国外交流。

虽然黄宾虹的艺术创作在晚年时期画面处理很抽象,但是他认为过十几年欣赏者就会看懂。黄宾虹在山水画创作过程中,墨色并不是一蹴而就形成的,是通过笔画的堆积,在干的墨上继续叠加湿墨,不断地使墨晕产生各种重叠,借此来主要表现一种我们中华民族的浑厚底蕴,这也是他艺术创作的核心。

黄宾虹常谈的是“五笔”、“七墨”的观念,也有许多学者通过对他作品的分析来寻找其中的“金石味”。金石是刻、凿出来的,就带有一种刀味。此外,黄宾虹的书法尤其是篆书,在力度之中有一种扭曲感。书法的篆隶楷行草就是形态各异的人的形态,篆书就是人在练气功时非常有力地样子,又给人潇洒、无挂碍的感觉,这是他自信心理的表现。创作者在创作过程当中体悟一种自我感受并有能力表达出来,这种感受是气质而不是形,这也是黄宾虹独树一帜的创作方式。黄宾虹的画有种游戏、消遣性的创作,带有自我建构、自我陶醉的意识,不受他人支配,也不受自然环境支配,这是中国画精神之一。黄宾虹喜欢表现雨山、夜色,这个时候的山水属于他自己,也是他喜爱的状态。黄宾虹曾说过,画画的时候是他最自由的时候,因为可以无拘无束地挥洒笔墨。黄宾虹创造出了一种自由的状态,把山水画中原有的、合乎规矩的线条打乱,研究出了一套符合他性格的方法,丰富了山水画的表现方式。在近代绘画史上,黄宾虹确实迈出了很大的一步。这是一种对民族文化自信、自立态度的显现,黄宾虹是想借艺术,让更多的民众认识到这种精神,所以他说书画是培育强大精神的“特健药”。

Processed in 0.165(s)   10 queries
update: